这种内在化的超越,既是人的本质存在,也是普遍的道德意识。
这种自主自律的心性论,确实突出了个人主观意识的作用。[15] 程、朱对心、性、情、才确实作过详细分疏,但在陆九渊看来,这只是解字,并不是真血脉。
气即是性,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,才说气即是性,即已落在一边,不是性之本原矣。朱熹关于人心道心之说,我们不去讨论,现在需要指出的是,王阳明既把人心和道心说成是一心,同时又把二者对立起来,这种非此即彼的作法,除了说明把道心即良知本体绝对化之外,同时还说明,道心不是别的,就是人的心,只要出于自然而无人为的任何打算,它就是正的,就是道心。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,原无非礼,这个便是汝之真己,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。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?欲也。当其实现之时,天人合一,物我合一,个体同群体的对立也就消失了。
作为本体存在,它是普遍的、绝对的,也是超越的。[25] 因此,他认为,体用性情彻上彻下只是一贯,更有甚上一截,下一截?[26] 王阳明从他的体用一源说出发,不承认有两种性,更不承认有两种心。这是熊十力哲学中最富有辩证法的部分,也是对传统哲学最重要的发展。
但精神、心灵的作用显然是不能够用机械论、物理学的方法进行解释的,甚至是不能用生理学进行解释的。即人即天,即天即人,既有天人可分的一面,又有天人相合的一面,但就其根本意蕴而言,则是天人相合,并且是存在、价值相统一的。[52] 熊十力也是这个意思。总之,人人都是一个独立体,由形气而成,习心是不可避免的,但本心运行于独立体中[62],因此,要以本心做主,使一切习染成为善种,将习心转化为智能,达于天人不二之境。
关于心灵,熊十力承认,心灵有知、情、意三方面的作用。[23] 正因为本体是无限可能,是潜能潜因,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,因此,不可能储蓄得完完全全。
[87]天地万物一体并不是纯客观的对象认识的问题,而是人的生命问题,只能从生命体验中得来,更确切地说,只能从自己的仁心体会而得来。熊十力说:孔子言人道,是就人性上立基,勖勉人以忘小我而合于大体,乃道德智慧合一的境界,非有功利之私也。他的任务就是阐明这一点。贞观以发智,体物以导情,二者之功不息,皆所以笃厚其仁也。
[79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64页。宗教家以上帝为全知全能,佛家称真如为圆成,宋明诸儒说到天性或心体,必以为本来具足一切德用,即受佛氏影响。这所谓一体就是共同构成生命的有机整体。[39] 人类的自由创造体现了人的主体性,但是,人的生命即心灵、精神却禀受于天。
伟哉人生,功莫大于裁成天地,道莫大于辅相万物。[32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574页。
至于男女贪,不一定是指无止境的贪欲,但是与感性欲望显然有关。[31]以万物为主以现象为主,就是以真实存在物为主,万物不仅不是幻有的,而且是有自力的,所以才能实现不断的创造。
仁心本不限定在我之一身,实遍在于天地万物。[37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58页。因此,人的成功就是万物的成功,而不是有害于万物。若依我说体用不二,则实体即是现象,现象即是实体。[81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83页。从上述对实体的解释就能看出,他所关注的,是变动,是潜能向现实的实现过程所谓体用不二的用,其根本含义是本体的功能、功用,而不是与本体相对的另一个世界,而功能、功用即是创造过程。
如果一切都储蓄得完完全全,哪还有什么创造?又何必强调功能? 笔者认为,如果要说熊十力哲学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,或者说能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的话,那么,最受影响或最能进行比较的,莫过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。生命是整体的,万物又是丰富多样的,二者是什么关系呢?在这个问题上熊十力根据时代要求,发展了传统哲学。
[1]实体是万物各各所本有的内在根源。他所说的本体,是生命整体,他所说的现象,是生命现象。
但是,生命确实是有目的的,自然界的目的虽然同人的目的不是一回事,不能把人的目的简单地移置于自然界,但就自然界的生命活动、生命创造而言,生命确实有一种内在的目的性,而这种内在目的性,正是说明天人不二、天待人而成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。[43]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第10卷,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,第652页。
[89] 既保特万物的自主以各得其所,又要彼此平等互助而成一体,这就是熊十力的理想境界。它认为本体虽然是现象的根源,但它是现象背后或超越于现象之上的独立存在的实体。熊十力特别强调本体完完全全变成功用,即全体成用,而不是部分地变成或显现为功用。[44] 这里所说的本体,依然是指天即宇宙自然而言的,但是却有浓厚的价值意味,不只是从存在上说。
但这又不是说,人的自由创造完全是主观的、任意的。[60] 但是,这三个方面又是整体性的,或是全体性的,他称之为本心。
男女贪,亦是自然之理。[49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121页。
[85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171页。虽然这种目的性不能被理解为人的意想、预定那样的目的性,但是,人的道德目的确是以生生不已的目的性为其根源的。
裁成天地,惟赖知识技能。不变性是实体的根本特征之一,而熊十力则以变动为其根本特性,二者完全是相反的。科学在其领域内之成就,直夺天工,吾无间然。[72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51页。
吾深信,中国先圣发见天地万物一体之义,盖从一切入皆有仁心而体会得来。怀特海哲学从本质上说是反对西方传统的实体论的。
熊十力哲学本质上是生命哲学,不是机械论哲学,世界是一个生命整体,其中又有复杂多样的变化,而且万物是有生命的,能够自主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不能只知天而不知人,亦不能只知人而不知天,而是要解决天人之际的问题。
但这又不是纯粹主观的,而是内外相通、物我相通的,即具有客观普遍性的。……二曰,万物各得其所。
评论留言